1990年,東德并入聯邦德國(西德),自此德國再度統一。此前蘇聯(俄羅斯)在東德有30幾萬大軍,俄羅斯為何這么好說話,乖乖撤兵?一戰前,德意志帝國本土面積約54.09萬平方千米,在歐洲僅次于俄國。一戰后,德國喪失所有海外殖民地和租借地,本土
1990年,東德并入聯邦德國(西德),自此德國再度統一。此前蘇聯(俄羅斯)在東德有30幾萬大軍,俄羅斯為何這么好說話,乖乖撤兵?
一戰前,德意志帝國本土面積約54.09萬平方千米,在歐洲僅次于俄國。一戰后,德國喪失所有海外殖民地和租借地,本土面積從54.09萬平方千米縮水到46.88萬平方千米。
二戰后,德國領土面積只剩35.76萬平方千米,戰勝國恨不得將德國吃干榨盡,將其解體為東德(民主德國)和西德(聯邦德國),東德面積約10.8萬平方千米,西德面積約24.9萬平方千米,蘇聯占領東德,美國、英國和法國占據西德,柏林劃分為東西兩個柏林,東柏林由蘇聯占領,西柏林由美國、英國和法國占領。
在冷戰時期,東德與西德之間在軍事、科技、文化和教育上的比拼,常被看作是評價兩種制度優劣的標尺。
西德確實在后來的比較中勝出一籌,如果按照順勢思維往下推,最應該跳出來反對“西德并東德”的應該是蘇聯,但英法比蘇聯更不想讓德國統一。冷戰后期,蘇聯岌岌可危,西德瞄準時機決心完成統一大業。就在兩德親密互動時,英國率先捕捉到了德國可能合并的苗頭,于是關于“德意志第四帝國”的言論塵囂之上,幾乎所有的媒體都在猜想兩德統一后對歐洲的威脅。
盡管身為西德的盟友,但英國旗幟鮮明,撒切爾夫人甚至隨身攜帶一張1937年的德國地圖,四處警告歐洲國家德國統一的危害。德國報紙毫不留情地批評:我們真正的敵人不在東方,而是打著紅白藍三色圣喬治米字旗的大不列顛。法國對德國的統一同樣深懷戒懼,從1870年到1940年法國三次遭受滅頂之災,三次全部來自德國。
為遏制德國統一,英國與法國達成共識,計劃在西德領土上舉行二戰以來最大規模的軍事演習,并以此恐嚇西德總理科爾。但歷史的可愛就在于它不向任何人的意志妥協,對于英法的阻撓,科爾首先做的是擺平美國和蘇聯。此時法國已經退出北約,法美關系正處于歷史最低點,美國若想繼續插手歐洲事務,德國的態度至關重要??茽栆源藶楸惧X向美國做出保證,統一后將繼續留在北約體系之內,并盡可能幫助維持美國的領導地位。
利益交換從來都是相互妥協的結果,科爾的保證換來美國的支持,而蘇聯面臨土崩瓦解,德國保證統一后不再對領土提出任何要求,也就是放棄德國舊地哥尼斯堡(俄羅斯加里寧格勒),蘇聯覺得這是個好籌碼。德國下一個目標就是法國,可法國的軟肋在哪里呢?法國一心做歐洲的老大,這無疑需要德國的支持,德國投其所好,在倡導建立歐共體聯盟的事情上多方奔走,促使法國轉變態度,不再強烈反對德國統一。
孤立無援的英國此時孤掌難鳴,那幾年雖然打贏了馬島戰爭,自身消耗也很大,還在中國碰壁,同意歸還香港,無力再獨自干涉德國統一。
1990年,美國、蘇聯、英國、法國加上東德西德,4+2,在莫斯科簽署《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》。注意簽署地是莫斯科,其他五個國家都是求蘇聯(俄羅斯)撤兵。
從1945年到1994年,蘇聯(俄羅斯)在東德駐扎有軍隊,以抵抗北約的軍事威脅。在漫長的冷戰時期,駐德蘇軍始終為齊裝滿員,裝備和訓練也是最好的。1991年初,仍有24個師約33.8萬大軍,光是機場就有47個。
這個條約關于軍隊的主要有兩點:蘇聯軍隊全部撤出東德;統一后的德國軍隊不得超過37萬。條約規定蘇聯軍隊撤離東德,卻沒有規定美國、英國、法國軍隊撤離西德,這明顯對蘇聯不利。直至今日,美國、英國、法國仍有大把軍隊駐扎在德國,其中駐德美軍就有三四萬,英軍和法軍則不多了,不過這不是出于好意,而是國力無法維系龐大的海外駐軍。
德國拉姆施泰空軍基地,是美國空軍在德國的一個軍事基地,北約在歐洲最大的空軍基地,也是美國駐歐洲空軍總部所在地。
蘇聯(俄羅斯)為何乖乖撤軍呢?當時蘇聯解體,俄羅斯繼承衣缽,1990年代,俄羅斯內部有車臣戰爭,外部有格魯吉亞戰爭,高加索地區才是俄羅斯戰略重點。除此之外,俄羅斯幻想解體后便融入歐洲大家庭,據俄羅斯媒體說,當時的美國總統也口頭承諾北約不會東擴。
蘇聯解體后,北約經歷了五波擴張,成員國由16個增長到30個,新增的大多是蘇聯加盟國或盟友。1999年,匈牙利、波蘭、捷克加入;2004年,保加利亞、拉脫維亞、立陶宛、羅馬尼亞、斯洛伐克、斯洛文尼亞、愛沙尼亞加入;2009年,克羅地亞、阿爾巴尼亞加入;2017年,黑山加入;2020年,北馬其頓加入。
在北約是否東擴的問題上,俄羅斯人判斷完全失誤了,先不論當時的美國總統是否口頭承諾不會東擴,事實上現在北約已經把導彈部署到俄羅斯邊境,如果烏克蘭再加入北約,莫斯科南邊就門戶大開了。北約的目標看來不僅是解體蘇聯,而是進一步解體俄羅斯。世間沒有后悔藥,試想如果俄羅斯還有30幾萬大軍在德國駐扎,北約還敢隨便東擴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