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平臺是機器人審稿,所以它們對有些詞匯非常敏感,這是與自然人是不能相比的。如果你想收看我的一系列高質量文章,請加關注并收藏。曾有人調侃“元芳,你怎么看?!”在他們的意識中,有些領導、老板、上級乃至同事知識不夠,智商低,見識淺,但不懂裝懂,缺乏主見,能力不配職位,而下屬等他人相對見識廣一些,能干一些,所以經常把事情交給下屬辦。但我不這么想。盡管生活中確實存在
因為平臺是機器人審稿,所以它們對有些詞匯非常敏感,這是與自然人是不能相比的。如果你想收看我的一系列高質量文章,請加關注并收藏。
曾有人調侃“元芳,你怎么看?!”在他們的意識中,有些領導、老板、上級乃至同事知識不夠,智商低,見識淺,但不懂裝懂,缺乏主見,能力不配職位,而下屬等他人相對見識廣一些,能干一些,所以經常把事情交給下屬辦。
但我不這么想。
盡管生活中確實存在愚蠢、草包領導,但是這并不是全部。
一個人,哪怕身份再高,年齡再大,知識面再廣,考慮得再周全,也不可能掌握全部、及時的信息,涵蓋全部知識,考慮得非常周到,所以有必要咨詢、了解他人的看法,了解他人的態度。
于是,我們認為,“元芳,你怎么看?”是一種睿智的思維方式,一種客觀存在方式,一種聰慧的處理問題方式,是一種征求他人意見的方式,是一種借用他人智慧的方式,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行為,是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,也是為人處世的有效方法。
其實,征求他人的意見,并不代表自己不懂。即使不懂,也可以理解,也有必要征求別人的意見,這是非常理智,非常明智,非??扇?,也非常需要,值得鼓勵的。
當然,有時候不排除個別人不學習,沒有知識,不了解情況,但裝模作樣地問別人,以掩蓋自己的無知的可能性。于是,怎么向人家提問也是一門學問。無論是口頭地問,還是書面征求意見,都是借問的方式。其實,很多單位,很多領導所謂的書面征求意見,或者提交會議討論,或是當面談話,打電話,其實都是一種“元芳,你怎么看?"只是在這里,問的對象不是某一個人,或者不總是某一個人,而是某個部門,某幾個部門;它的形式是書面的,而不是口頭的,不是一對一的;那種傳達文件、征求意見,會議討論如座談會,圓桌會議,午餐會,等等,表面上是向不同的部門下達工作任務,其實也是了解民意,了解信息,了解他人的想法,集思廣益而已,就是一種“元芳,你怎么看?”還可以拉近手下、他人的距離,是一種有效的人際關系溝通方式。
現在經常下達一些研究課題,由特定的人進行調查研究,然后以書面的形式向組織、領導提交書面的意見和建議,其實就是“元芳,你怎么看?”
這種方式方法既能夠了解情況,又能夠借用他人的智力,還能夠從多方面查看他人的態度,與他人商量,還是一種信息預告。事實證明,信息預告對于政策的推行是非常好的方法與做法。
以前資訊不發達,印刷出版業不發達,掌握知識的途徑不是口對口傳,就是通過紙質。所以,有個好老師,或者好圖書館,家里有藏書,就是有學問,不管你有沒有看過、學習過。有備無患,不懂的時候,可以翻一下書,或者咨詢一下。
當今是一個知識、信息爆炸的社會,一個人的知識面,一個人的知識更新方式,更新速度,運用知識的條件,畢竟都有限,所以征求別人的意見,利用他人的智力,利用他人的信息,自然是非常必要,也無可厚非的。
現在不一樣了,有紙質圖書館,電子圖書館,網絡上有知乎、百度等等,都可以不斷地搜索。如果不懂,可以網上搜一下;有秘書,叫他幫你查一下,很快捷、很方便。
做學問的方式不一樣了。但是,網上的多是以訛傳訛的,缺乏準確性,容易搞錯,于是就應該求助于公開出版物了。相對而言,公開出版物要嚴肅一些,它經過了作者的書寫,經過編輯的審核,一而再、再而三地把關,所以,要嚴格一些,科學一些,求實一些。
由此,我聯想到網上信息的嚴肅性問題。網絡信息要不要多一些有水平的編審呢?回答是肯定的。
現在,有的網絡是機器人在審稿,有的是機器審稿加人工審稿相結合。機器人只能看字,不能懂內涵。不能懂意義的機器人編審,存在嚴重問題。
其實,每個人不可能做到知識全面,所以要用人所長,避人所短。
借力的必要性和科學性一直存在。比如福特就是這么一個人。福特小時候因為窮沒讀多少書,也沒掌握太多的文化知識,但是他明白這一點,所以他使用了一大批比他聰明的人,比他知識面廣的人,他的主要精力用于管理,專業的事情由專業的人辦,所以他成為了一個億萬大富豪。